泛白細胞減少癥又名貓傳染性腸炎或貓瘟熱、貓瘟,是由貓細小病毒引起的貓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致死性傳染病。主要發生于1歲以內的幼貓,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嘔吐、腹瀉、高度脫水和明顯的白細胞數減少,是家貓最常見的傳染病。
此病主要感染貓,但貓科其他動物(野貓、虎、豹)均可感染發病。小貓有特殊的易感性。患病動物是本病主要傳染源,病毒隨嘔吐物、唾液、糞便和尿液排出體外,污染食物、食具、貓舍以及周圍環境,使易感貓接觸后感染發病,其侵入門戶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病貓康復后的幾周或者一年以上還可以從糞尿中向外界排毒。在發病急性期間,跳蚤和一些吸血昆蟲亦可傳播此病。孕貓感染后,還可經盤胎垂直傳染給胎兒。此病多見于秋末至冬、春季節,12月至翌年3月發病率占55.8%以上,其中3月份的發病率達19.5%,病程多為3-6日。如能耐過7日,多能康復。病死率一般為60-70%,高的可達90%以上。
發病癥狀:
此病潛伏期一般為2-6日。在易感貓群中,感染率高達100%,但并非所有感染貓都出現癥狀。根據臨診表現可分為以下3個臨床類型:
1 最急性型:病貓來不及出現癥狀,就突然死亡,常誤判為中毒病。
2 急性型:病貓僅表現精神萎頓、食欲不振等前驅癥狀,很快于24小時內死亡。
3 亞急性型:病初,病貓精神萎頓,食欲不振,體溫高達40°C以上,24小時后下降到常溫2-3日后,體溫再度上升到40°C以上,呈明顯的雙相熱。第二次發熱時,癥狀加劇,病貓精神高度沉郁,衰弱,伏臥,頭擱于前肢。發生嘔吐和腹瀉。排血水樣稀糞,并迅速脫水。當病貓高溫時,白細胞數可減少到2000個/毫米以下(正常貓為15000-20000個/毫米3)。
治療方法:
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藥物,亦缺乏有效療法。一般多采取以下綜合措施。
1 特異療法:通常在病初注射大劑量抗病血清,多可獲一定療效。
2 抗菌療法:注射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廣譜抗生素,以控制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如肌肉注射慶大霉素20毫克或卡那霉素200毫克,1日2次,連用4-5日。
3 對癥療法:
(1) 脫水:靜脈注射加有維生素B、C5%葡萄糖生理鹽水50-100毫升,分2次注射。
(2) 嘔吐不止:按貓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愛茂爾、維生素B各0.5毫升,每日分2次注射。
預防措施:
1 平時應搞好貓舍及其周圍環境的衛生,新養的貓必須經過免疫接種,隔離觀察6日未見異常時,方可 混群飼養。
2 科學免疫:首先是弱毒疫苗,45-60日齡斷乳幼貓首免,4-5月齡二免,以后每年免疫1次。成年貓每年免疫1次。其次是滅活疫苗,在貓斷奶前后(6-8周齡)首免,9-12周齡二免,以后每年間隔3-4周進行2次注射免疫。
3 病死貓和中后期病貓撲殺后均應深埋或焚燒。用1%福爾馬林溶液徹底消毒污染的料、水、用具和環境,以切斷傳播途徑,控制疫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