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迄今約有30%至70%的克隆動物在出生一周內就會死亡。曾有科學家推測,這些克隆的死亡原因可能是肺功能障礙引起的呼吸困難,但其病理原因不詳。
由韓國慶尚大學、漢陽大學和大邱天主教大學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專題組,對體克隆貓的早亡原因進行了研究。他們對28頭早亡的克隆貓進行了解剖,尋找這些克隆貓死亡的原因。從解剖結果看,7只克隆貓患腦膜炎,6只克隆貓因關節炎無法站立,各有3只克隆貓有肝和肺淤血現象,各有1只克隆貓患面部畸形和無精子癥。但經病理分析,28只克隆貓的直接死亡原因大部分是由心臟功能性病變引起的血液循環障礙。這一成果發表在新一期德國《蛋白質體學》雜志上。
聯合專題組專家還對死亡的克隆貓進行了蛋白質抽取實驗,發現這些克隆貓體內有16種普通貓體內沒有的蛋白質。據分析,這些異常蛋白質很可能會導致心臟功能障礙和供血不足,進而引發各種臟器病變,最終導致克隆貓早亡。
專家解釋說,人類克隆具有抗免疫排異反應的動物目前已獲成功。但是,如果將克隆動物的器官用于人體移植,不僅要解決免疫排異反應等問題,還要解決由異常蛋白質引起的器官安全問題。因此,要實現將克隆動物的器官真正移植到人體的目標,尚有一段較遠的路要走。
專題組專家計劃利用他們從克隆貓體內發現的異常蛋白質,研制異常蛋白質診斷儀,用于對剛出生的克隆動物進行異常蛋白質檢測。
原文出處:http://www.taiph.cnhttp://www.taiph.cn/cwbk/chongwujiankang/2015/1122/4269.html